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考验6(2 / 2)

  “嗯。科里有个小大夫误诊了,但患者没事儿。你不用担心的。我过去跟陈院长碰个头。”

  “是你们科谁?小黄还是小郑?”

  心胸外科的这些年轻大夫,都到石主任家来过,还都是医大毕业的,石主任老伴儿对这几个年轻人的感觉都很好。对李敏和潘志,因为是邻居的缘故,更熟悉一些。

  石主任就笑着与老伴儿逗趣:“你怎么不猜是小李和小潘?”

  “要是他俩啊——”石主任老伴儿笑着说:“他俩要出事儿就不是小事儿了。你不可能回来吃了晚饭再去啊。”

  好有道理。

  “是小黄。他把宫外孕当输尿管结石了。”

  “哎呦,患者没事儿吧?” 石主任老伴儿惊讶。

  “没事儿,下班前刚做完了手术。”

  “没事儿就好。那你可要好好跟陈院长说,小黄那孩子年轻,难免经验不足,千万别一棍子打死。咱们家小石头今年毕业的,你说是不是?”

  “嗯嗯,你放心,我知道轻重的。”

  两口子在自家门口唠了这么一会儿,等石主任下楼的时候,正好看到梁主任等人前后相衔走过来。于是他站住了,等他们一起走。

  “老石,怎么回事儿?”

  虽然陈文强讲了一些,但肯定不会很详细。十二楼的患者,当然要问他了。

  “那患者中午入院……晚上下班前查房发现的。”石主任坦承出事儿的缘由。同时也唏嘘:“这要是没有晚查房,或许我让人各看各的,没准小黄会再给患者一支654-2。”

  梁主任看着石主任说:“老石,你好福气啊。”

  石主任点头。

  向主任和王主任也都明白,再给一支654-2,患者腹痛的症状被掩盖,可能等人休克了都不知道呢。

  王主任神色一凛,然后在向主任看过来时说:“老石,下周我得学你,不能让他们自己看自己的了。”

  向主任立即说:“老王,看把你能的,你还能不能行了?胸外和骨科的人员组成、患者数量是一样吗? 120张床位,你自己管了所有的患者啊。”

  梁主任给圆场道:“主治医师以上的人不用管。住院大夫拿的床,还是应该去看看。尤其是才工作没多久的。”

  王主任虽性子软和,但她如今骨科主任的位置牢固,早不是听喝岁月表现了,他幽幽地补了一句:“去年十一创伤外科的那事儿,主管的大夫是主治医师。”

  梁主任气得翘胡子,气咻咻道:“你这个好赖不分的,就欠老向收拾你。”

  向主任得意一笑。

  “那不同,那是有心算无心。”石主任为杨大夫辩白一句。

  “那也有主任没认真的缘故在。”向主任一刀见血。

  这话不仅是涉及张正杰的查房了,还涉及了值班的李主任和谢逊。然后,然后几人都不说话了。

  电梯到了,梁主任率先进去。等电梯上行的时候,他看王主任皱眉的可怜样,就说:“120张床位每天巡查一遍是不可能的。普外这边我没分医疗小组,但老卞、老许和谢逊的患者,是由他们自己负责的。”

  王主任满脸的羡慕:“你们普外科的实力是全院最强的。一科四个副主任医师,再加上那两个资深的主治医师,啧啧……”

  “普外科的患者也最多、最复杂啊。”

  这是实情。连喜欢抬杠的向主任都没反对。

  电梯到了,石主任按住开门的按钮,让三位比自己年龄大的主任先行。

  向主任出了电梯,回头对石主任说:“老石,你们科没有那么多副主任医师,让潘志这样的主治医带医疗小组也不现实,你倒不如让杨卫国帮你担一部分。指望陈院长,你是指望不上的。”

  几个人说着话进了主任办公室。陈文强恰好从敞开的办公室门,听见向主任的最后一句话。他开口就问:“老向,你说什么指望不上我?”

  “说老石呢。十二楼的患者,指望不上你帮他管呗。”

  那确实是指望不上。陈文强还要指望石主任帮自己管十一楼呢。

  向主任把陈文强的沉默当成了服软,他再接再厉道:“老陈,省院从你管外科、管医疗,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要我说你这一年多的进步太快、步子太大了,你小心扯着蛋。你看咱们医院,除了普外科还好点儿,剩下的你那脑外、老石的胸外,就是骨科现在都不乐观。”

  陈文强对向主任这样的捅刀实话,虽很不舒服但也没有否认。他揉捏着十根指头说:“这是历史遗留问题,我有什么办法?我也不能因为这些让省院错过发展的机会。不过呢,就要你们几个主任更辛苦一点儿,把各自科里的患者都看好。”

  王主任则说:“老陈,要不你把老许给我调到骨科吧?虽然骨科主治医师还有几个,但我还是放心不下啊。”

  陈文强立即摇头:“这事儿你想都不用想,没可能的。普外那边的患者多,病情也比骨科复杂,我不会把老许调给你的。我喊你们过来不是为了商调哪个人,而是为了研究从谢逊之后,咱们外科进来的这些大学生,他们的临床思维,他们的工作习惯,还有该怎么扭转他们现有的临床思维、纠正他们的工作习惯,该怎么才能让他们早日踏上一个合格的临床大夫成长道路。

  嗯,这中间不能不提怎么才能让他们既服从上级医师而又不盲从。”

  *

  儿科吴主任家里,皱着眉头的吴主任在翻书。

  “怎么了?”坐在他对面看书的范主任问。

  “小凤的一个患儿,7岁,慢性腹痛三个月了,该做的检查都做了,但就是查不出病因。”

  范主任放下再看的《最新临床用药指南》,等老伴儿往下说。

  “春节前,家长带着孩子来门诊,那时候还怀疑孩子是不喜欢、不适应上学。但随着过年期间,那孩子还是腹痛到食欲开始受影响了,家长才正视起此事来。”

  “一点头绪也没有?”

  “差不多吧。我准备给患儿做骨髓穿刺了。”

  “怀疑是什么?”

  “ct看到肠系膜上有可疑的淋巴结。胡主任给做了增强后,怀疑是淋巴瘤。但没有三个月前的正常腹部ct片对比,但尚不能定义为肿大。但是没有脾大,也没有全身其他淋巴结肿大的特征。”吴主任为难:“也不能开腹去取淋巴结做病理。我只能先做个骨髓穿刺。”

  范主任想了想说道:“谢逊要的腹腔镜昨天到了,要不看看能不能拥护腹腔镜把这淋巴结取下来呢?”

  吴主任皱到一起的眉毛立即就松开了。他高兴地说:“我问问他。若是能取出来那个淋巴结做个活检,是不是淋巴瘤也就明确了。”

  吴主任去厅里给谢逊打电话。

  “小谢啊,我是儿科老吴。”

  “啊,吴主任。有什么事儿你吩咐。”谢逊的姿态放得很低,盖因他儿子谢宝宝没少麻烦吴主任。

  “是这样的,我这面有个7岁的患儿……”吴主任细细说了病史,然后说:“我们家老范说腹腔镜到了。我想问你能不能把这个淋巴结取出来做病理?”

  “我得先看看ct片子才能答复你。”

  “好啊,那我现在回科里给你取片子去。”

  “不用。我明天值白班,我过去你们儿科看片子了。八点半,可以吗?我要先查房的。”

  “可以可以,那我明早8点半在科里等你。”

  *

  十二楼的主任办公室,陈文强把自己的意图说完以后,包括梁主任在内都沉默了。有些人能教会,有些人的话,已经形成的思维习惯还真就不好改。

  石主任想了一会儿说:“老陈,我先说说我的看法。不到之处,你们大家提意见啊。”

  “好,你说。你在附属医院干了二十多年,你的教学经验是我们省院首屈一指的。”

  石主任谦虚了一下,才接着说:“我觉得年轻大夫的盲从行为发生,与本身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有关。解决的办法就是考试。医学院的教材,是顺着人体的器官系统划分,按着分科疾病学的。咱们考试呢,就换个法子,横着考,按照症状考。一个症状有时候会涉及多个器官、系统。”

  向主任立即就说:“老陈,我觉得老石说得有道理。考多了,书本的知识自然就牢固了。比如今天这个腹痛,拿来考住院大夫就很不错。通常的诊疗思维是要先考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,但在急诊科处理急症的时候,我们先要排除的是要命的那几种。剩下的那些可以容空儿慢慢检查。”

  梁主任也赞成:“单挑一个症状考容易,背书背得好就能过关。咱们还可以组合症状来考。比如:无痛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伴胆囊肿大,诊断就提示胰头癌。这样的组合多了,让年轻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网络,不同的组合他们也都能第一时间想到最可能的诊断,这样也有助于年轻大夫快速提高诊断水平。”

  “考题应该把症状和体征结合起来靠,加上鉴别诊断、辅助检查。我看要不就从病案室抽调以前的疑难病例,尤其是全院会诊的那些。”

  “那是考你的。你拿来考那些住院大夫,还嫌他们错少了?错太多了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。”

  “只有错了才会长记性。要不你去问问今天那个小黄,再遇到急腹症,他会不会错。”

  “他可能口头会答对。但实际做起来是另外一回事儿。咱们上班三十年了,这些年急腹症的陷阱谁敢说自己没掉进去过?”

  看吧,好好讨论工作呢,刚出来点儿眉目,就开始拌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