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外篇:人易老,梦难长14(1 / 2)





  付屠户的家就在西湾桥边,两人乘着夜幕走去,不到鸡鸣时分,便已到达。

  小巷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,付屠户家里养着牲畜,院子还比寻常人家大些。谢萦竖着耳朵听了听,果然里面正隐约传来笃笃声。

  市民到了辰时才出门做活,屠户的一天却从五更天开始,天不亮就要起来磨刀,准备杀猪放血了。

  宵禁还尚未结束,现在敲门只怕也没人敢开。

  谢萦四下扫视一眼,只见土坯墙外有一棵半枯的槐树。也不见她如何蓄势,双脚在地上一点,整个人便轻飘飘跳上了树枝,又一提一带,将宁昀一起拉了上去。

  两人站在墙头边,谢萦正待下跃,宁昀忽地按住她,递给她一张干净的布帕:“把脸蒙住。今日之事毕竟涉及玄异之说,如果被看到脸,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风波。”

  谢萦瞧他一眼,只笑嘻嘻道:“我去见龙椅上的小子都未必要遮遮掩掩呢,一个屠户,这么有面子?”

  话虽如此,她却还是接过了布帕仔细系在耳后,宁昀自己则扯了半截衣角遮住脸。

  谢萦正想说这样遮面岂不成了一双雌雄大盗,但上下打量身边少年一番,又觉美人就是美人,只露出一双眼睛也是仪容出众,便抛开了这茬。

  这院子本就不大,站在墙头居高临下地一望,便已尽收眼底。

  除了一间朴素的土房外,另有几头猪、几只鸡,正都拱在食槽边,一个矮小妇人挎着篮子,似在给它们喂食。

  看年纪,这妇人约莫四五十岁,下颌瘦成了一个吓人的尖,显得异常憔悴。这显然不是常年劳碌的结果,而是短时间内的大悲大恸所致。

  谢萦轻飘飘跃下,道:“你是付家三娘的娘亲?”

  她落地的声响比羽毛还轻,简直是无声无息地贴到了面前。妇人大骇,手里的食篮“砰”一声落到了地上。

  糙粟米随之撒了一地,周围几只鸡咕咕叫着扑腾翅膀,却都被栏杆挡住。

  宵禁尚未解除,家里竟无声无息摸进两个人来。妇人以为是来劫舍的强盗,一时间吓得脸都白了,谢萦左右扫视一眼,见院里再无旁人,点点头道:“看来是了。”

  宁昀本以为她会用稍微委婉些的措辞,没想到谢萦却极直白道:“付三娘托我给你带个话,她已经死了,让你不必再苦等下去。”

  谢萦说得太简短,妇人又正在惊恐之中,好像花了些工夫才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。

  她的脸色一点一点变得煞白,谢萦耐心等了片刻,见她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,便径自继续道:“她在元宵前就已经死了,杀她的人是个白灯匪。三娘的尸身沉在河里,敛葬是做不到了,不过她最后还想告诉你们,那人你们对付不了,以后也无需惦念着为她报仇。不过若是有缘碰到,那人我自会替她料理了。”

  她的措辞太平铺直叙,妇人脸色惨白,“扑通”一声向后坐在了地上,谢萦却也没有要多安慰的意思,消息既已带到,她仔细想了想没遗漏什么,便微微点头,道了声告辞。

  妇人浑身抖得如同筛糠一般,在号啕中拼命捶着地面,谢萦却已转身,径直要走,没有半分要多留的意思。

  宁昀默默看着,心知她帮萍水相逢的冤魂报仇,和当夜帮他稳定灵气一样,都是兴致所至,实则全不放在心上,所以既不索求回报,也不多作安慰。这女孩并非行侠仗义的游侠儿,一切不过是任所欲为、全凭心情而已。

  这时正在房中切块分肉的屠夫终于听到动静,举着菜刀冲出来,却只看到两个已经跃上墙头的背影。

  付屠户大声号叫:“站住!你们站住!”但那两人一闪而过,已轻飘飘的不见影踪了。

  辰时宵禁解除,坊间逐渐开始有人活动。

  付屠户的家和顺城街还有些距离,谢萦在陌生街头四处望了望,发现卖朝食的摊位已经支了起来。

  原来这一带零零散散住着不少屠户,每天早上,他们把切好的生肉送给富贵人家的家仆,还有些富人不吃的下水能留下来,便支起摊子卖给周围百姓,是市井间难得能见到便宜荤菜的地方。

  谢萦见摊边排着队,也兴致勃勃凑过去看了一眼,只见锅里熬了一大锅汤,放了些猪肝猪肺。

  民间物资捉襟见肘,现在都不舍得放调料,内脏的气味就压不大住,少女在锅边嗅了嗅,有点嫌弃地捏着鼻子,拽着宁昀要走:“闻起来好腥,不吃这个。”

  她说得直白,摊主便不大乐意,翻了个白眼道:“现在城里能见点荤腥多不容易,小丫头还这般挑嘴,你干脆去王府里做大小姐吧!”

  谢萦一拉眼皮,朝他比了个鬼脸。

  沿街走了半晌,谢萦摸着肚子说饿了,两人便在街头一处食肆停下。

  封城至今,食肆里已经没有荤食和炒菜了。往里一望,大堂里都落着灰。伙计愁眉苦脸地端了两碗素面来,谢萦闻着气味不错,瞧他懒得打扫,便和宁昀一同坐在了屋外的棚子下面。

  天边最后一点鱼肚白正缓缓消散,空气微凉,拂面的风中带着微凉的露水气息。

  元宵节时,洛阳还灯火辉煌、人流如织,比京城带着更热闹的市井气。不到半个月,街上人烟已经比如此稀少,连鸟虫都销声匿迹。

  奔波半夜,两人沉浸在难得的宁静中出了会神。不知过了多久,宁昀突然低声道:“他们还是会去报仇的。”

  “谁?”

  “付三娘的爹娘。”

  听闻女儿死讯时,付屠户夫妻的眼神……那样恐惧、绝望、咬碎牙齿的愤怒,和甚至不知仇人在何处的痛苦。

  那样的眼神,他再清楚不过。

  十年前,逃亡中的每一个夜晚,他都能从水洼里倒映的面容上看到那样的眼神。仇恨这把火只会越燃越烈,抑或在熄灭之前烧死自己。

  谢萦却不知那一刻他心中转过多少念头,只散漫道:“这倒无妨,反正那个术士活不过这两天了。这种人修习邪法,身上也带邪气,只要他还在洛阳,就必定躲不过我。”

  比起这个,她似乎还是更关心另外一件事,谢萦盯着手里的杯子,很不满地皱了皱鼻子。

  从前食肆里的水多半会放些桂花蜜或者茶叶,只是封城之后物资紧俏,这就是一杯一点味道也没有的清水。

  “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?连桂花蜜都没有了……”谢萦唉声叹气片刻,忽然又疑惑地一扭头望向他。

  “我倒想起来,我不得不待在洛阳,是在等着和哥哥会和,你呢?你又为什么一直待在这里?”

  当年离开京城时,北方已经战乱迭起,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,南下是他唯一的选择。

  起初他辗转过许多地方,因为无力自保而东躲西藏,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所在的地方究竟是何处。后来,在这样的恐惧中逐渐长大,也有了傍身的技艺,他才能更名改姓,在洛阳以新的身份定居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