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堕天后我觉醒了血脉第66节(2 / 2)


  姚静深笑意不改:“封兄该对阿稚有些信心才是。”

  与其一直提防,不如引蛇出洞,一次斩去赵氏臂膀,让他们短时间内再无出手可能。

  此行,谁为谁设局,还未可知。

  第七十二章

  淮河横穿都城, 河水在日光下折射出粼粼波光。数艘画舫自水中行过,抬眼望去,只见两岸楼台高低错落, 花梁绣柱, 雕金饰玉, 很是华贵。

  世族子弟呼朋唤友,锦鞯执酒纵马出游;酒旗招摇, 有人当垆沽酒,忙于生计;市井小贩沿街叫卖, 街市行人摩肩擦踵,嘈杂人声汇聚, 造就淮河一片繁华盛景。

  陈肆带着众人穿过楼台, 走上提前租借好的画舫, 口中解释道:“今日是淮河二十四乐坊的乐魁之比,这可是淮都三年才有一次的盛事,一定不能错过。”

  他又道:“我们先去看这选乐魁,再借画舫游过淮河, 到了淮河下游, 正好去甘泉楼尝一尝甘泉酿和烩春糕, 等天黑的时候,从甘泉楼上正好一观淮河夜景……”

  “阿稚, 你看, 那里就是飞红台, 特意为了今日乐魁大比而搭建的。”

  顺着陈肆所指的方向看去,只见河面凭空架起楼阁, 飞红台上以幔纱装饰,正有女婢来往忙碌, 为即将开始的乐魁大比做周全布置。

  陈肆租借来的这条画舫已足够大,但河上比其更为华贵的又何止三五,今日乐魁大比实在吸引来了不少世族权贵。加之又逢千秋学宫休沐,不少学宫弟子便也有空前来。

  十数少年走上画舫,远远便有人开口道:“四郎,你总算舍得来赴我们的约了!”

  这十余人中,有熟人在当日越氏春宴上出现过,正是从前与陈肆交好的世族子弟。

  之前陈肆已经拒绝了他们数次邀约,此番也借这个机会与从前旧友一聚。

  林燕燕打量着陈肆,惊讶道:“四郎,你突破三境了?!”

  闻言,其余数名少年男女纷纷围了上来,再三打量陈肆,终于确定他身上气息真的已经达到三境知玄。

  意识到这一点,在场少年人神情各异,心中不知作何想。

  “你竟然真的突破知玄了!”苏南捶了陈肆肩头一把,倒是很替他高兴。“我们这些人中,总算有第二个突破知玄的了。”

  听了他这话,一旁的三境少年表情却谈不上多高兴。

  这群常一处玩乐的少年中,关系其实也分亲疏远近。

  “陈肆,你在二境圆满停留了快两年,怎么如今突然顿悟,突破了三境?”有人开口问道。

  挠了挠头,陈肆赧然道:“还要多亏了姚前辈指点……”

  没有姚静深的严苛要求,陈肆的修为也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突破。

  钦天宗姚静深的名号,在场少年也是听说过的,哪怕他如今境界跌落,也不会改变他从前是五境大能这一事实。陈肆不仅得他指点,还借此进了千秋学宫,哪怕并未正式成为学宫弟子,也足够幸运了。

  一时间,说不清的复杂意味在各人心中蔓延开,至于究竟有如何想法,唯有他们自己才清楚了。

  这些从前与陈肆交好的少年人都与他境况相似,虽然出身世族,但因自身资质等缘由并不受族中重视,对他们也没有太多期许,哪怕做个走马斗鹰,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,只要不给族中招祸,便无人在意。

  不过如今,陈肆的情况却好像有了些不同。

  “他如今能在千秋学宫修行,同我们却是大不一样了……”话里带着几分阴阳怪气。

  “有什么不一样,四郎不还是四郎,不还是将我们当朋友?”林燕燕当即回怼道。

  苏南也嬉笑着对陈肆道:“四郎,往后你若成了大能,还要靠你罩着我们了——”

  有两人转圜圆场,气氛终于转回了一开始的融洽,陈肆松了口气,还道:“今日阿稚难得愿意出行,还有钦天几位同门,我为你们引见一二吧。”

  听他这样说,事先不曾知道此事的林燕燕几人不免露出意外之色。

  随着陈肆向前,远远见了姬瑶等人,一众少年人都有些拘谨。

  陈氏陈稚的名姓,经这些时日,淮都中当是无人不知了。

  至于其他人,无论是出身蓬莱的叶望秋,还是不过十五就已知玄的妙嘉,都让他们倍感压力。宿子歇和陈云起修为虽低些许,但一个是商国公子,一个更是传说中的凶刀大夏龙雀之主,身在千秋学宫,是他们平日不会接触到的人物。

  能入千秋学宫的,只有这些少年最受家族重视的兄姐。

  所以陈肆随姚静深留在千秋学宫修行,哪怕并没有成为学宫弟子,也足够让他们感到艳羡了。

  千秋学宫在上虞,就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修行之地。

  见到姬瑶,林燕燕主动上前,向她抬手一礼。虽然得到的回应不过淡淡颔首,林燕燕的开心也溢于言表。

  苏南悄悄在她耳边问:“你这么开心,是因为见到了四郎?”

  林燕燕对他翻了个白眼,继续向叶望秋等人行礼。

  众人年纪相仿,纵使初识,随着几个性情活跃的主动提出话题,气氛也就热闹起来。

  这些少年人都是世族出身,若有意交好,自然能做得十分圆满。

  说话间,船工已经开动画舫,与数艘画舫先后向飞红台而去,两旁楼台后退,各色叫卖谈笑之声落在船后。

  还未到飞红台,便一艘高大楼船自淮河另一面缓缓驶来,楼船旗帜飘扬,其上正是萧氏族徽。

  “是萧氏的船!”望着这一幕,河上画舫中有人开口道。

  “也不知是萧氏哪位郎君娘子前来?”身旁同游友人问道。

  “定然是那位精于乐理的十三郎君了!”青年答道,“今日选乐魁,萧氏十三郎最通乐理,整个淮都城也少有人能及,淮河二十四乐坊会请他来做评判也不奇怪。”

  萧御因双腿有疾,注定难在修行上有所得,便只能寄情琴乐等闲趣。有萧氏底蕴支持,又得母亲请来名师指点,他虽不过十七,在乐理上的造诣已可称大家。